[学术报告]特殊矮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嘉宾介绍:容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特任研究员。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6-2017年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计算宇宙学研究团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先后获得CAS-CONICYT及FONDECYT Fellow于智利天主教大学天体物理系复杂恒星系统研究团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起入职中科大天文学系,现为中科院百人、安徽省创新人才。主要从事星系形成演化,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相关方面的研究。容博士在超弥散星系等矮星系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内外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成果被ESI引为热点论文、被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研究生教教科书收录。曾主持多项地面望远镜观测项目,例如VLT/MUSE、VLA、APEX等。现为墨子望远镜项目组成员、NGFS/NGFS-IR国际合作巡天项目组成员。
主要内容:随着深场、高精度和多波段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数据的不断积累,天文学家对小质量矮星系的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日新月异。这些研究有助于验证冷暗物质理论框架下的标准星系形成演化模型,并且有助于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形成以及内部反馈机制。近年来,观测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矮星系族群,如超弥散星系(ultra – diffuse galaxies)、缺乏暗物质的矮星系(dark matter deficient dwarfs)、带有AGN的矮星系等。由于这些矮星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物理性质,它们成为验证标准星系演化模型的重要窗口。在报告中,我将简要介绍我们近年来在超弥散星系、未发育完全的L*星系等特殊星系方面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并探讨这些成果对星系形成和内部反馈等方面的启示。
国家天文台邹虎主持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容昱正在介绍报告提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容昱与观众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