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揭示类太阳恒星形成核区中存在多样磁场形态

发布时间:2021-06-02
       磁场广泛存在于银河系,可能主导星际介质动力学演化的多个阶段。恒星形成区中的磁场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太阳型恒星如何在磁化的分子云中形成?磁场在分子云的多种尺度和密度的相对重要性?恒星形成区中磁场的观测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分子云中的恒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天文台博士后Eswaraiah Chakali与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包括南京大学邱科平教授,日本Ray Furuya教授,英国Derek Ward-Thompson教授等),利用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获得的850微米尘埃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单天线望远镜拍摄的最深的银河系天区亚毫米波偏振图像,揭示了金牛座B213区域太阳型恒星形成核区的磁场多样性。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ApJL, 2021, 912, L27)上。

 

这一工作显示,金牛座纤维状云B213中只有1/3的云核磁场与母云磁场成协,与磁场约束下的恒星形成理论预期相反。通过对气体速度梯度的进一步分析显示,纤维状云的气体吸积流在动力学上可能改变了磁场的结构。磁场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耗散问题是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本文通讯作者李菂研究员表示这项观测显示即使存在可观的磁通量,分子云当地的物理条件也会极大地影响磁场形态及其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

 

这一成果基于JCMT国际合作项目“恒星形成区中的磁场观测(BISTRO)”。JCMT由东亚天文台代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共同运行。该项工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基于FAST大科学装置的国际研究网络”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beb1c 

原文链接:http://www.bao.ac.cn/xwzx/kydt/202105/t20210507_6009267.html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