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简介

课题组简介


巡天观测和三十米望远镜研发研究团组是一个既有悠久历史传承又焕发年轻活力的团组。团组成立于2020年,由国家天文台原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和三十米望远镜(TMT)中国项目部整合而成。该团组面向大视场巡天和大望远镜精测设备开展巡天观测和望远镜技术研发,并围绕大规模巡天数据开展从太阳系天体、银河系、星团、星系、星系团、超新星、系外行星以及AGN活动等宇宙不同尺度、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状态的天体物理观测研究。项目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大视场巡天的团队,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内外知名的巡天计划,建立了斯隆巡天SDSS和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等大型国际巡天项目的合作关系。SSTD课题组还负责中国参与三十米望远镜(TMT)的相关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管理,建立起了基于TMT的科学和技术国际合作平台。项目团队参与了国内大科学装置(如郭守敬望远镜LAMOST500米射电望远镜FAST和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CSST等)以及其他地面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开展国际前沿的诸多科学和技术研究。


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是1992年由陈建生院士发起并组建的大视场、大样本的高精度测光和低分辨光谱的巡天计划。以北京天文台为主,参加单位有美国的亚里桑那大学、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以及美国的康涅狄格大学。BATC所采用的望远镜是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它配备4096x4096像元的CCD15个中等带宽滤光片和多种窄带滤光片(覆盖从3000埃到10000埃的波段)。 这就组成了在国际上极富创新特色的大视场、高精度、低分辨率的大样本天体光谱巡天系统。该计划自1995年正式观测运作以来,开辟了从小行星、星团、星系、星系团、类星体到宇宙大尺度结构等一系列有特色的前沿研究领域,承担了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国家基金会重点研究项目,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04年,BATC巡天数据被世界著名的数据库CDS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和VizieR Service收录。2006-2013年,BATC课题组还承担了南极CSTAR望远镜的测试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任务,为南极天文的观测条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2009-2014年,BATC组利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2.3米Bok望远镜完成了南银冠U波段巡天计划(SCUSS),并由此加入SDSS-IV国际合作项目。2015-2019年,BATC组利用Bok望远镜完成了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并加入DESI国际合作巡天项目中。


三十米望远镜(Thirty Meter Telescope, TMT)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拿大大学天文研究联盟、日本国立天文台、中国国家天文台以及印度科技部联合参与的21 世纪新一代地基巨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TMT的30米口径的集光面积是当前主流10米级大望远镜的十倍,空间分辨率则比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提高一个量级,它将把望远镜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等技术指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强大的洞察宇宙的能力必将引发天文学研究的飞跃发展,更清楚地揭示宇宙起源及其物质组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地外生命与文明的存在等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图景。200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得参与TMT项目的“观察员”地位,正式启动了双边科学技术合作谈判的工作。国家天文台和南京天文光学技术所联合长春光机所、成都光电所和理化技术所等院内单位,通过与TMT管理与技术团队的沟通与谈判,开始承担包括望远镜光学子系统,激光引导星子系统,科学仪器系统等高技术任务。2013年7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代表中国科研机构,与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国官方科学机构在夏威夷共同签署了三十米望远镜项目国际合作总协议。2014年5月6日,国家天文台与多家国际伙伴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合作各方权益平等的TMT项目正式组织管理机构——TMT国际天文台有限责任公司(TIO LLC)。中国天文机构成为三十米望远镜国际天文台创始伙伴之一。一旦TMT建成,中国将分享与实物贡献成比例的TMT的观测时间,获得科学回报;通过承担TMT核心技术任务,带动相关高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