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观测基地简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燕山主峰南麓的群山之中,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1963年首次踏勘,1968 年兴隆站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观测站平均海拔约900米,每年平均有240~260个可观测夜(光谱),其中包含100~120个全晴观测夜(测光)。距离北京约150公里,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善。
兴隆观测站建站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五十多年间,它承载着新中国实测天文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凝结着全体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从一个只有三台专业天文望远镜的野外台站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站。兴隆观测站目前共有包括2.16米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望远镜、80厘米望远镜、60厘米望远镜、国家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等10余台口径大于等于50厘米的科研级天文望远镜在此“安家”,并拥有公共天文台及多台科普望远镜。
落成于1989年的2.16米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型光学天文精密仪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建成后的近20年间一直是我国乃至远东最大口径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通用型望远镜。2.16米望远镜一直保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论文多篇。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是中国第一个天文领域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08年正式落成并投入观测,望远镜结构十分独特,2021年以前一直是国际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目前位居第二),一次观测可以同时获得4000颗天体的光谱,目前已经发布了世界上最大的光谱数据库。与第二个天文领域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FAST(又称天眼,位于贵州平塘)形成了“南有平塘FAST(天眼),北有兴隆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中国天文格局。
基于兴隆观测站的观测设备,天文学家开展了太阳系天体、太阳系外行星、双星、星云、白矮星、黑洞、超新星、伽玛暴、河外星系、活动星系核等多方面的前沿科学研究。
兴隆观测站与国内知名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联合共建多台望远镜;承担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教学实习;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与科学传播,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获得“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近年来,兴隆观测站各方面的建设都在不断提升,在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实践中心将大幅提升兴隆观测站的实习实践接待能力,筹建中的司天工程也在兴隆观测站部署了迷你司天望远镜阵作为预研,并且原型机也将落户兴隆观测站。与此同时,兴隆观测站也在为国内多台大型光学望远镜提供人才与技术积累。
以兴隆观测站为基础的兴隆观测基地正逐渐成为集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天文技术研发基地和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的高水平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