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介

兴隆观测基地简介

兴隆观测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于1965年首次踏勘,1968年开始投入使用,经过近50年的建设,成为亚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基地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约9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4'38",北纬40°23'45"。

基地大气透明度好,大气视宁度均值1.9",夜天光暗于21.1 mag/arcsec²,每年平均有240~260个光谱观测夜,其中包含100~120个测光观测夜,晴夜数多,具备优秀的天文观测条件和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受全球气候以及城市发展影响,兴隆观测基地的光谱观测夜数有所减少。

兴隆观测基地目前口径大于50厘米的专业天文望远镜十余台,主要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2.16米天文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1米反光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80厘米反射望远镜、60厘米反射望远镜、50厘米反射望远镜,具备完备的高、中、低色散光谱和高精度测光观测设备,探测能力覆盖光学波段和近红外波段。除LAMOST已发布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谱数据库外,每年有百余人次的国内外天文学家利用2.16米等其他天文望远镜从事恒星、星系和太阳系内天体等多种天文观测研究。基于基地2.16米望远镜等设备已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多篇论文发表于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多项成果入选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并在国际联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地正逐渐成为集观测研究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天文教育基地为一体的高水平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

基地主任吴宏研究员,基地工作人员分为4个组:天文观测组、技术组、科教融合组、后勤组。天文观测组包括驻站天文学家和观测助手团队,组长吴宏研究员,副组长郑捷博士;技术组组长周志中高级工程师,副组长葛亮博士、高级工程师;科教融合组组长范舟研究员;后勤组组长李红斌高级实验师。

基地在服务于科研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科教结合”和全民科学普及工作,力求提高公众天文素养,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众开放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好评。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分别共建了80厘米、85厘米、1.26米望远镜;作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接待高校学生实习300余人次并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接待公众参观10000余人次。基地三度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年、2015-2019年和2021-2025年),并挂牌“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河北师范大学天文专业实习基地”。

兴隆观测基地距离北京约150公里,乘车约需2.5小时,定期有班车往返于国家天文台本部及兴隆观测基地,交通方便,生活设施完善。除了交通便利外,基地还设有餐厅,可同时为近百人提供餐饮服务。餐厅主要提供早、中、晚三餐服务,且饮食供应质优价廉,深受基地员工、观测人员及参观访问人员的好评。基地共有有多座宿舍楼和办公楼,除满足基地员工和观测者的住宿和办公需求外,还可承接百人左右的参观实习和会议活动。